日媒:美国媒体的“客观性”何在?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日本《产经新闻》2月26日刊登题为《美国媒体的“客观性”何在?》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是偶然,还是必然?让人惊诧的事情接连发生。
刚有前新闻人大胆建议美国媒体无须保持客观,又有知名主持人在节目中发表性别歧视言论。这些事件背后到底有无关联?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知名主播唐·莱蒙在2月16日的节目中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妮基·黑利“过了黄金时期”。
莱蒙因对保守派的辛辣批评而为人所熟知,他曾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其此次言论因涉嫌性别歧视遭到众多反对。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几大媒体各具党派倾向性、不顾客观性的现状。
就在前不久,华盛顿又围绕媒体客观性展开争论。长年在《华盛顿邮报》担任执行编辑、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的莱昂纳德·唐尼1月底刊文称,正是跨越客观性才能让媒体构筑起读者对其的信赖。
他表示,传统的客观主义指基本事实不能被个人信念和感情所曲解,这是白人男性的标准,在采访种族、女性、性少数者、贫富差距、气候变化等选题时容易陷入各种观点“面面俱到”的情况。他建议记者可以先摆出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承担起政治活动家的责任。此番言论道出《华盛顿邮报》排斥保守主义、力推自由主义的真实倾向。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5日刊登题为《西方媒体关于乌克兰战争的叙述正在阻碍危机的解决》的文章,作者是香港大学亚洲国际经济研究院杰出研究员沈联涛。全文摘编如下:
在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当天,战争似乎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我们。
我主要在西方接受教育,在美中对抗使我认识到媒体具有扭曲对真实情况评价的力量后,我才意识到,我曾对自己的盲目视而不见。
西方在科学领域——科学重视客观事实——进步的支持下崛起,在全球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在通过激情、愤怒和恐惧的透镜看待事件时,客观科学事实就不存在了。
不可避免的是,俄乌冲突既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也是一场媒体的狂欢。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38年发表、记叙西班牙内战的早期作品《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指出:“战争最可怕的特征之一是,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尖叫、谎言和仇恨,都毫无例外地来自不参加战斗的人。”他还写道:“每个人都相信敌人犯有暴行,不相信自己一方犯有暴行,不愿费心去核查证据。”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日本《朝日新闻》2月25日刊登题为《以小规模合作推动20世纪体系与时俱进》的文章,作者是国际政治学者白石隆。全文摘编如下:
俄乌冲突意味着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20世纪体系出现了重大危机。
出于对二战的反省,在美国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牵头下形成了20世纪体系。国际政治层面达成了“美国治下的和平”;国际经济层面,以稳定货币为目的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致力于自由贸易的关贸总协定体系。而在国内政治和国内经济层面则分别以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作为支柱。
这种秩序曾经历过数次重大变革。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场质变快速发生,此次俄乌冲突更引发了深刻的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社会的撕裂、美中对立激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等一系列导致世界体系陷入动荡的事件接连发生。此外,全球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比2000年和2020年就会发现,2000年时七国集团(G7)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所有发达国家合计更是占到约八成。20年后,发达国家占比仅剩55%,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总计已经占到45%。印太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国家、印度加起来占到35%以上,21世纪很明显已经是亚洲的时代了。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月22日刊发题为《美国对中国的双刃剑》的文章,作者是阿格达·帕拉·佩雷斯。全文摘编如下:
华盛顿对北京的技术限制措施可能促使中国发展自己的平行业态体系,同时加强中国的军事力量。
芯片已经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旋律中的一个重要音符。实现战略自主已经成为创新大国的巨大挑战之一,这些国家都在寻求确保技术转型的重要部件的供应。芯片既可用于商业,也可用于军事目的,正是因其具有军事用途,华盛顿一直在设法限制北京在此方面的技术进步。
过去40年里,制造业的专业化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使中国成为先进大国的必要条件将是其逐步发展的技术能力。
最近20年来,中国一直在部署一项技术计划,以期能在商业设备、新技术、绿色能源方面实现创新能力,同时在军事技术的发展方面缩小与其他大国在武器工业上的差距。
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技术竞争仍在加剧,甚至导致最新芯片制造领域的战略自主权争夺不断升级。
因此,技术大国围绕战略自主权的地缘政治博弈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在全球数字舞台上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的目标。各国所采取的战略是另一个问题。美国和欧盟愈发重视促进本地生产,这或将意味着,美欧将重新在全球技术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华盛顿的技术伙伴国联手对中国军事技术进展施加的限制,或将拖累这个亚洲巨人迈向自给自足的前进脚步。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网站2月21日刊发题为《“为什么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在东南亚受到欢迎?”》的文章,作者是该院区域战略与政治问题研究项目共同协调人、高级研究员黄河。全文摘编如下: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提出了多个全球范围的倡议,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等。
这些倡议合在一起,寻求通过为应对全球发展和安全挑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资源,从而将中国展现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中国2021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议程的重要位置”。它的主要支持者是“全球南方”,主要涉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迄今,全球发展倡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意向和原则的宣言,其通过中国对外援助获得的资金规模与经合组织成员国筹集的资金规模相比仍不大。然而,在包括东南亚各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中,全球发展倡议颇受欢迎。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政策问题研究教授吴翠玲认为,这些发展主义原则“在结束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中深得认同”。因此,中国将“全球南方”视为重要的支持者。在那里,广泛的经济接触和有关发展的话语,将帮助北京在与美国的全球竞争中比华盛顿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正因为如此,南南合作在中国的宏伟战略中愈发重要,而“全球南方”往往被定义为与中国同属一个大家庭、命运与共。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彭博新闻社网站2月17日发表题为《多年的棘手谈判如何促成福特与一家中国电池制造商达成合作协议》的文章,作者是基思·康诺顿,加布丽埃尔·科波拉和丹尼·李。全文摘编如下:
福特汽车公司利用中国技术建设一座耗资35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协议,为两年来在太平洋两岸的政治冲击中幸存下来的微妙谈判画上了句号。
谈判达成的这一协议框架(福特将拥有并经营这家工厂,而宁德时代将在没有股权的情况下许可利用其技术)为希望利用美国电池驱动热潮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蓝图,也可能为希望提升电动汽车性能的美国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了蓝图。
因为福特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等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制造商都在争相追赶特斯拉公司,解决地缘政治争端将至关重要。在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电池已经成为关键战场,而福特及其竞争对手都需要中国的技术。仅两家中国企业(特斯拉的供应商宁德时代及其竞争对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产量就占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产量的一半以上。
在中国和美国都有驻点的汽车业咨询公司中国汽车洞察总经理涂乐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项协议已经开创了先例。如果再有第二家或第三家中国企业跟进,就不会那么令人震惊了。”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巴西“其他声音”网站2月24日刊登题为《乌克兰战争:全球南方拒绝北约》的文章,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全球正义项目高级研究员克里申·梅赫塔。文章摘编如下:
2022年10月,英国剑桥大学汇总了137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西方、俄罗斯和中国看法的民调结果。该综合研究的结果足够有力,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生活在西方之外的63亿人中,66%的人对俄罗斯看法正面,70%的人对中国看法正面。
我认为全球南方不站在西方一边的原因有五点。
一是南方国家不认为西方理解或同情它们的问题。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说:“欧洲必须摆脱这样一种心态,即认为欧洲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但世界的问题不是欧洲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挑战,然而西方很少承认其中许多问题的严重性,还坚持要求全球南方加入制裁俄罗斯的行列。
,,皇冠信用网(www.hg8080.vip)是一个开放皇冠信用网即时比分、皇冠信用网开户的平台。皇冠信用网平台(www.hg8080.vip)提供最新皇冠信用网登录,皇冠信用网APP下载包含新皇冠体育代理、会员APP,提供皇冠信用网代理开户、皇冠信用网会员开户业务。
二是历史很重要:在殖民主义时期和独立之后,每个人都在哪儿?
拉美、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看待乌克兰战争的视角与西方不同。它们看到的是前殖民强权重组为西方联盟。这个联盟的成员正是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相反,亚洲许多国家,以及中东、非洲和拉美的几乎所有国家,都试图同时与俄罗斯和西方保持良好关系。这或许是因为它们记得自己作为西方殖民政策被动接受者的历史?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俄罗斯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网站2月22日发表题为《特别军事行动第一年·范式已变》的文章,作者是国际欧亚运动领袖亚历山大·杜金。全文摘编如下:
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进行了一年。如果说最初的确是想来一场特别军事行动,如今显而易见的是,俄罗斯已陷入一场真正的、艰难的战争当中。不只是同乌克兰打,还跟整个西方作战,事实上是北约阵营——除了保持中立的土耳其和匈牙利持不同立场之外。
一年的战争粉碎了冲突所有各方的很多幻想。
“融入西方”幻想破灭
西方希望对俄罗斯的雪崩式制裁能奏效,将莫斯科孤立于美国及其盟友所控制的那部分全球经济、政治、外交空间之外,但算盘落空。俄罗斯经济挺住了,没有发生国内示威,普京的地位非但未被撼动,反而得到夯实。
从冲突一开始起,俄罗斯就意识到跟西方的关系势必崩坏,所以来了个急转弯,面向非西方国家,主要是中国、伊朗、其他伊斯兰国家、印度、拉美和非洲国家,与过去形成巨大反差,但却明确宣布决心构建多极化世界。过去捍卫自身主权时,俄罗斯其实也是这样做的,但带有迟疑、未能贯彻始终,总是不断回到争取融入西方的老路子当中。如今,这一幻想彻底破灭,莫斯科别无其他出路,只能一头扎进多极化国际秩序的构建当中。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我们才刚刚上路。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20日发表题为《乌克兰不可能迅速走向和平》的文章,作者是吉迪恩·拉赫曼。全文摘编如下:
在上周末举行的慕尼黑安全论坛的公开活动中,西方领导人展现出信心和决心。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走向胜利”和“对乌克兰的无条件支持”。
但是在私下里人们焦虑地讨论着一系列开放问题。哪一方在战场上有主动权?俄罗斯能否被迫接受乌克兰可以接受的和平条件?如果战争久拖不决,乌克兰及其西方支持者能否坚持下去?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对俄罗斯来说,这场战争的糟糕程度是爆发前夕根本无法想象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普京会很快获胜。但俄军停滞不前,伤亡惨重。
但俄罗斯经济的表现却好于预期。当西方实施严厉制裁时,人们普遍预测俄罗斯经济将收缩20%以上。结果,俄罗斯经济被认为只萎缩了约3%至4%,并且可能在明年实现增长。制裁并非真正具有全球性,因而相对容易规避。
相比之下,乌克兰经济深陷困境并且依赖西方援助。因此,有影响力的西方分析人士认为,时间并不站在乌克兰一边——如果基辅想要获胜,它就必须抓紧时间。在慕尼黑经常有人呼吁向乌克兰提供它在今年春季发动攻势并彻底击败俄罗斯所需要的一切帮助。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月23日发表题为《乌克兰疲劳初露端倪》的文章,作者是《达拉斯晨报》和市政厅网站专栏作家马克·戴维斯。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总统拜登的专列一驶入乌克兰,他的美国媒体粉丝群就开始对此次访问赞不绝口。拜登此行有一个十分复杂的目标:为一场与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争取支持,但没有对美国要在多大程度上或多长时间内作出牺牲划定任何界限。
一年前,在拜登政府评估其选项时,美国公众几乎异口同声。他们曾暂时愿意用金钱和军事装备支持乌克兰,但在针对伊斯兰圣战分子进行了一场定义不清、持续一代人时间的战争后,美国人已没有心思将我们的更多儿女送入另一场血腥冲突——尤其是当这场冲突涉及一个拥核的敌人,而且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具有争议。
关于拜登此行,普遍看法是,它向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全世界“发出了一个信息”,即美国的决心没有枯竭。但它也向美国纳税人发出了一个信息,他们应该马上就已察觉到,无数钱财将流向泽连斯基,而且看上去将无休无止。
主张我们无限期介入的人士提出的令人窒息的说法是,我们应参与其中,“只要有需要”。但是,在目睹了我们从阿富汗的灾难性撤军后,也应当问一句这些人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23日发表题为《西方试图孤立俄罗斯未能成功》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组建了一个看似势不可挡的全球联盟。相比之下,俄罗斯似乎被孤立了。
但西方从未像最初看起来那样争取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支持。许多“中立”国家为俄罗斯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或外交支持。甚至一些最初同意谴责俄罗斯的国家都认为这场战争是别人家的问题,并且自此走向更加中立的立场。
一年过去了,情况变得越来越明朗:尽管西方的核心联盟依旧稳固,但它从未说服世界其他国家孤立俄罗斯。
世界没有一分为二,而是四分五裂。一个庞大的中间派认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主要是欧美的问题。这些国家并没有将这场冲突视为关乎存亡的威胁,而是在其造成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剧变中主要致力于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幅景象让人想起冷战期间的许多中立国家。而现在,世界相互联系得更加紧密。全球通信、经济联系和安全连接的规模和复杂性为西方的对手提供了多得多的机会来获得影响力。
起初,西方的经济制裁似乎可能会削弱莫斯科持续作战的能力。但制裁并没有像西方希望的那样具有破坏性。美国非营利组织“西尔维拉多政策加速器”收集的数据显示,一些国家对俄罗斯的出口远远高于战前水平。总之,在经历了冲突爆发后最初的下降阶段之后,贸易水平出现了反弹,这是因为,有足够多的国家仍然愿意与俄罗斯开展贸易。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月23日刊登题为《乌克兰战争的合理结局》的文章,作者为菲利普·肖特。文章摘编如下:
所有现代战争都是综合战争。一支军队要想在战场上获胜,就必须得到平民的支持,并拥有因为平民支持才能收集到的资源。
然而,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年后,人们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这是一场有限的冲突,并不按惯例进行。西方决心确保战事发生在乌克兰境内,因为担心局势失控升级。
在冲突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信息战迷雾重重,战场上瞬息万变,各种相互矛盾的说法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座无法走出的迷宫。随着冲突进入第二年,其轮廓变得更加清晰。
冲突将进入消耗阶段。当前形势不是和局,而是僵局。
西方在多大程度上继续向基辅提供先进武器,仍然将影响战事的走向。
从理论上说,在西方的全力支持下,乌克兰人或许能够把俄罗斯人赶出乌克兰东部,甚至赶出克里米亚。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与俄罗斯有能力接管整个乌克兰一样不现实。
尽管没有人愿意直接说出来,但人们可能怀疑白宫是否真的希望乌克兰把俄罗斯军队赶出所有占领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一直谨慎地表示,俄罗斯必须回到2022年之前的边界。他说的不是回到2014年以前的边界。乌克兰进军克里米亚可能造成拜登政府决心阻止的那种难以控制的升级。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月23日发表题为《乌克兰战争造成的全球分歧正在加深》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南非702广播电台一档颇具人气和影响力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克莱门特·马尼亚特拉还记得当俄乌冲突爆发时他感到的愤怒。
但是,随着战斗继续,他和许多听众开始提出疑问:为什么普京总统认为军事行动是必要的?北约向乌克兰输送如此多的武器是在火上浇油吗?既然美国入侵过其他国家,它怎么能指望世界其他国家支持它的政策呢?
马尼亚特拉说:“当美国进军伊拉克、进军利比亚的时候,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可是我们不相信,现在他们正试图挑动世界反对俄罗斯。这也是不可接受的。我真诚地感觉到,正在欺负我们的是美国。”
拜登总统曾吹嘘他打造了一个“全球联盟”。然而,在西方以外的地方,如果更深入地观察你就会发现,世界在乌克兰战争所引发的问题上远没有达到团结。这场冲突暴露了巨大的全球分歧以及美国对于迅速变化的世界秩序的影响力有多大的局限性。
印度上周宣布,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它与俄罗斯的贸易增长了400%。在过去6周时间里,俄外长拉夫罗夫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9个国家都受到了欢迎,南非外长潘多尔称南非和俄罗斯是“朋友”。
网友评论